刊名:林业建设
主办: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;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
ISSN:1006-6918
CN:53-1113/S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0.847
被引频次:269440
期刊分类:林业
期刊热词:
研究与探讨
白云深处的林场
下一步,房山区将持续积极推进新型集体林场的发展和建设,不断优化政策机制,创新经营管理模式,不断提升集体生态林的多重效益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,实现“生态美”和“百姓富”的有机统一。
今年,房山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印发《房山区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和管理实施细则(试行)》。按照全市发展计划和房山区特点,因地制宜明确了新型集体林场发展目标:2022年发展3-5个条件成熟的乡镇(街道)试点进行示范带动,2023年符合条件的平原乡镇(街道)全部成立,到2025年底符合条件的乡镇(街道)全部成立。规范筹建程序,严格把关,同时压实责任、强化监督管理,促进我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健康,逐步提高地区碳汇能力。
集中力量办大事
二是有示范。各部门协同合作抓好示范林场创建,在保护和经营森林资源方面做到主动服务、跟进支持,加强宣传引导,以示范林场带动全区新型集体林场建设,推动形成“一林场一特色”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
过去,生态林养护全国通用的做法是以招标的方式确定社会化公司。但部分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,存在转包、压缩用工、突击养护等问题,本地农民无法得到最大收益。新型集体林场成立后,首要任务便是严格保护森林资源,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,发挥林业多重效益,让本地农民收益最大化。
林场成立后,蒲洼乡依托林场建设,积极开展精细化养护和森林质量提升,科学发展林下经济,森水村中华蜂养殖、东村林下食用菌种植等林下经济已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,集采摘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海拔林下食用菌基地年销售收入达75万元。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,“小鸟来叫早,松鼠来敲门”成为当地良好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。
三是有内容。创建标准、打造典型,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,新型集体林场要依托绿色空间和绿色资源,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林下经济,打造林下种养殖、林产品采集加工、森林旅游、森林康养、森林体验教育等多种模式。
北京青年报获悉8月29日获悉,自北京市启动新型集体林场试点工作以来,房山区开展政策研究、全力推进,目前已累计建成备案的新型集体林场6个。通过林场建设带动森林资源保护、带动绿岗就业等多重效果得到更好的实现,林业产业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。
蒲洼慧农新型集体林场位于有“白云深处绿氧吧”之称的房山区蒲洼乡,这里群山环绕、景色优美,下辖8个行政村,拥有生态林面积12.7万亩。2020年7月24日,蒲洼慧农新型集体林场正式成立,围绕生态林管护、林下经济以及以林业为基础的高端生态文旅产业开展经营,经营面积47639亩。从场长到技术人员均为本地村民。
通过发展新型集体林场,可以做到让资产管理起来、农民组织起来、资金优化起来、产业经营起来、物资技术统一起来,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建立林场以后,经过区级和乡镇政府的统筹,林业工程项目委托集体林场管理,规范了涉林项目资金使用,可以更好地规避资金使用风险,节约招投标费用。新型集体林场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,职工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1.2倍,并按规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;林场职工可享受最长5年的岗位补贴、社会保险补贴,同时还可以享受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等促就业政策。林场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,但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不足最低缴费年限,通过与集体林场协商同意延期使用的,可选择延期缴费至期满。
一是有计划。按照市、区级有关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有序发展,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,督促指导有关乡镇制定新型集体林场经营方案。
科学有序发展,提升集体生态林多重效益
由属地政府主导,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、成立集体企业聘用本地农民开展集体生态林建设、管理、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,这种模式被称为新型集体林场。
四是有效益。通过新型集体林场建设,实现产业富民,集体增收,助推实现乡村振兴。要严格落实“林场用工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主,原则上不低于工人总数的80%”的要求,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。
文章来源:《林业建设》 网址: http://www.linyejianshe.cn/zonghexinwen/2022/0830/387.html